DRG来了!这几类编码问题务必关注
DRG入组的原理:DRG通过主要诊编码进行先期分组,使其进入到相应的26个MDC里,在通过手术及操作编码,和重要的其他诊断CC,MCC编码,最终确定相应的组别。因此当实际情况涉及到这些因素,多会对DRG分组产生重要影响。
一、残余类目、编码不识别——未入组
例:原始诊断为肺恶性肿瘤 C34.901,没有明确指出肿瘤发生在肺的哪个部位,如左肺、右肺、双肺,肺的上下叶等。由于缺少肿瘤部位的描述,无法从以下诊断中选择最合适的编码:
导致问题:
主要诊断或者其他诊断描述不清或使用特指不明确编码,导致分组器不识别,无法进行DRGs分组。
对于此类问题,建议:
1、所有诊断应明确分类轴心,按特定亚目进行分类,尽量避免使用残余类目,有条件的医院可将此规则做到系统当中;
2、主要诊断填写时,可参考入院记录、影像、病理等信息;
3、编码时参考手术、付费医嘱数据等更多的信息详细描述疾病性质、具体部位等,以便进行后续的DRGs分组。
二、主要诊断选择错误——入组错误
主要诊断:一般是患者住院的理由,原则上应选择本次住院对患者健康危害最大、消耗医疗资源最多、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诊断。
例:患者女性,60岁,主因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Ic期G2第3次术后化疗后入院,本次住院行第4次化疗。
通过查看医嘱及入院记录,明确了本次住院仅对恶性肿瘤行化疗,应选择肿瘤术后化疗作为主要诊断。(其书写模式可以参考诊断调整后的事例模式。本次住院行放疗或化疗不能只写“肿瘤”,也不能写“放疗或化疗后”,建议多程化疗的还应注明本周期化疗次数。)
导致问题:
主要诊断选择错误,将导致分组器在选择MDC时发生错误,DRG的入组情况随之发生改变 。DRG由之前的NR11(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,伴重要合并症与伴随病)进入到了RU14组(恶性增生性疾病的支持性治疗(7天内)),由此带来的权重差异,将导致医保支付不能正常进行,在该类型问题普遍且不能解决时,医院数据质量、和骗保风险将会收受到卫生行政机构的重点关注,同时数据失真后导致的CMI提升,将对绩效评价带来影响。
对于此类问题,建议:
遵循主要诊断选择原则,核对病历并明确此次入院目的是编码工作的重点之一。
三、主要诊断与手术不匹配——QY(歧义)病案
歧义病案是另一种由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导致的分组异常情况,下图红框所示案例:患者患有冠心病和混合痔,在主要手术为痔切除时,造成了主要诊断与手术不符,分组器无法识别的情况。在这里需要与临床医生沟通,不能以书面上最重的疾病作为主要诊断,应参考主要诊断和手术选择原则,疾病与手术保持一致性,在调整主要诊断后,drg才能正确入组。
对于此类问题,建议:
选择对本次住院影响最大,与主要手术及操作相统一的疾病为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。
四、合并编码规则未被正确使用——入组错误
合并编码:基于ICD分类规则,编码员对医生书写的临床诊断进行合并分类。
例:患者女性,40岁,本次主因肾盂积水伴有输尿管结石,为行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(肾盂\输尿管)入院对症治疗。患者本次因肾盂积水、输尿管结石入院,但住院过程中患者出现尿急、尿痛、脓尿等症状,尿细菌培养成阳性—大肠杆菌,医生补充诊断:急性上尿路感染,此后未行进一步治疗就转往省属医院。通过对医嘱、化验的核查,与临床医生沟通,明确并发症为梗阻性尿路病导致,在通过使用合并编码规则后,将疾病分类至N13.6梗阻性尿路病伴有感染。
导致问题:
合并编码未被正确使用,将导致分组器无法对重要的并发症进行识别,DRG的入组情况随之发生改变。相应的drg组别由之前的LW(尿路结石、阻塞及尿道狭窄)调整到了LU(泌尿系统感染,伴重要合并症与伴随病),由此带来的权重差异,医院将会面临高额的亏损风险,同时数据失真后导致的CMI下降,将对绩效评价带来影响;同时由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水平、及编码员对分类知识的掌握的差异,往往“一顶合并编码的帽子”,会使得检索工作变得简单高效。
对于此类错误,建议:
充分了解住院诊疗经过,正确使用合并编码规则,可有效减少信息损失、带来的入组错误、及绩效评价失真。
五、另编码规则——导致高倍率病案
高倍率病案: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>2.5,为高倍率病案,在医保支付中,超过2.5倍的费用将由医院自行承担。造成高倍率病案原因:常为手术及操作的漏编,其他可能的原因还有主要诊断选择错误,即高码低编。高倍率病案使得医院在医保基金支付处于损状态,对于高倍率病案的跟踪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。
另编码这个规则出现在ICD-9手术当中,起到了提示编码员据实补充、同时还开展的手术及操作。
例:原始病案情况如下:患者冠心病,做了冠脉造影,实际花费了4万3千多,超过标杆费用达4倍。
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>2.5,为高倍率病案。
经过核对手术,及医嘱,提示另编码:PCI、PTCA、治疗血管量、支架数量。
修改后情况: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=0.8,变为费用正常病案。
对于此类问题,建议:
1.尽量完整填写诊断与手术名称,对应选择更详细的编码;
2.尽量结合医嘱信息,减少手术漏编导致的假象高倍率;
3.对编码规则中合并编码和另编码问题应重点排查。
六、主要诊断选择错误——低倍率病案
低倍率病案: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<0.4,为低倍率病案,低倍率病案不纳入DRG支付形式,依然使用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进行支付。造成低倍率病案原因:客观讲应该是患者24h出院或治疗不充分,其他因素,例如主要诊断错误或多编、低码高编也会造成低倍率病案,大批的低倍率出现,会引起医保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点关注,反应了医疗质量、数据质量等问题、同时增加了骗保风险,同样是医院管理者重点跟踪的病案类型之一。
在此我们主要强调主要诊断选择规则对于低倍率病案的影响。
例:原始病案主要诊断为股骨骨折,手术为股骨内固定物取出术。同时该病例未填写骨折的外因编码,可初步判断该病案此次的入院目的不是为了治疗骨折,综合以上判断,结合主要诊断选择的基本原则:建议将Z47取除骨折内固定装置调整为主要诊断,以明确此次住院的目的。
原病案: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<0.4,为低倍率病案。
修改后:实际费用/标杆费用=1.3,变为费用正常病案。
如果按照推荐进行修改,分组结果由IF25变为IH35,与标杆费用比从0.3提升至0.8,从低倍率变为正常倍率病案。在避免了医疗支付风险的同时,也客观反映了CMI等绩效评价指标。
对于此类问题,建议:
1.按照编码规范,选择正确的编码,如实反应医疗过程;
2.应注意“应省略”的编码错误,减少因过多编码导致的低倍率病案;
3.尽量完整填写诊断与手术名称,选择更详细的编码。
七、未结合强烈优先分类章——MDC分组错误
例:患者1岁,医生给出的主要诊断是“小叶性的支气管肺炎J18.003”,但通过首页年龄字段,和小叶肺炎的发病特点,,若该患儿的发病时间在28天内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围生期,那么我们的分类也应据此调整至P23,同时DRG相关分组应由之前的MDC-E调整为MDC-P,入到正确的MDC只是DRG先期的第一步,首页其他字段对于新生儿的分组同样至关重要,特别提示一下,新生儿体重。
这个案例我们从时间轴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,体重对于围生期内婴儿的影响或者对分类亚目有何影响,大家可自行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点。
八、疾病漏编——MCC无法识别
例:此案例由于疾病漏编,导致了重要的合并症/并发症无法识别的入组错误情况。患者女性74岁,主要诊断:子宫内膜恶性肿瘤,通过手术,患者做了一系列的盆腔脏器的切除术,划红线提示的字段:患者还做了肠粘连松解术,然而这个情况在首页诊断却没有体现。
我们知道,手术过程中如果对盆腔脏器实行改造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,如果此时有广泛的粘连,那么对术者的挑战将更大。通过对疾病诊断的补充:女性盆腔粘连N73.602,病例的权重从而发生改变。
这份病例同时开展了数个盆腔手术,我们是否能用盆腔廓清术进行代替,此类合并编码使用后,又会对分组产生如何的影响呢?
根据合并编码的规则可以使用廓清术,但现版分组器不影响入组结果,可前面讲课提到过,分组器会随着临床的拓展和实际的需求持续更改内置规则,因此本次讲课更多的是开拓大家思维,在坚持学习编码规则时,需要关注时下DRG热点动态,因为DRG分组的规则来源于大家日常的编码。
有老师问到:
最后一个盆腔多部位切除,记得以前编码时指出子宫+附件+淋巴结清扫可以编到子宫根治性切除,只编一个码,不知道以后DRG分组是否会受影响?
解答:
往往实际编码过程中,由于医生书写不规范会遗漏手术及操作,无法get到具体术式,或即使术式书写规范,若编码员对合并分类规则掌握尚浅,也会导致合并编码不准,68.6与68.8就是这样一个案例,核对手术卷一,两个分类的切除范围有具体说明,正确使用合并编码,可以避免具体术式漏编或多编,从而影响可能的入组。
往期回顾
《病案首页全流程质控管理平台》
扫码申请试用